有感

无意中点开0xlab成员tick的博客,看到最新的一篇名为《有感》,内容不长:

每當靜下心來好好的寫程式…就能感受到在邏輯的殿堂中自己意志力以及知識的力量,意志力經由手指的敲打化為真實的程式,就像是魔法師一般。看它順利的完成任務,心裏總是開心的滿足的。這單純的喜悅正是為什麼如此著迷於設計並實作軟體,即便是其它人不容易感受到內心的喜悅。
然而…如果想要改善台灣軟體環境的現況,我需要學會的…真的遠遠超過把軟體寫好的能力。夜深人靜時,總是不停的思索這個問題…好像看得到未來的方向,又好虛無飄渺。嗯,我必需學會另一種高度…

很多台湾程序员都有致力于改善台湾软件环境的大理想,大陆这边的氛围要差不少,人们更加自我一点。曾士强教授认为,胡雪岩最后的失败是因为没有一个远大的人生理想。做事的确应该有些长远的理想,即便听起来比较虚无无法实现,也可以作为日常小事的指导,不至于因小失大。当然首先要做好眼下的事情。

2013

两周前听一个朋友讲他13年的计划,前几天又在西电开源社区邮件组里看到大家分享自己的新年愿望。我好像从来没为新年做过什么计划——计划没变化快,这一年感触尤其深。

2012年发生了很多事。做了几件错事,有的从头错到尾;见了很多人,认识了很多人,跟一些人决裂;说了很多话,很多不该说的话;赶了很多路;写了很多代码;读了很多书;懂了不少事;性格变了些;坚强了不少。总得来说进步不大,明白一些浅显的道理而已:说话要谨慎,即使是亲人之间;不以喜恶待人,要能控制情绪;疏疏落落,永不发露;大挫折更能煅炼人,所以要勇于承担;事情总有过去的一天;不要对别人有期待。还有很多事没想通。

对于2013年不敢设想太多,第一年工作,预计会是全面进步巨大的一年,尽力而为而已。与工作无关,有两个计划:1)过雅思;2)将CoffeeScript编译到JVM上。看起来不多,能做到也实在不会容易。选雅思是因为手头上阴错阳差有好几本雅思的书,托福一本没有。晚上找到一个很合心意的背单词软件,跟高中时候发现的方法很相似,以后不看微博,不玩Twitter,专心学英语。经过这些天对CoffeeScript的研究,发现它的编译器写得实在不怎么样,文法又相当粗糙,只能寄希望于程序员们写代码时不会胡写。

……

最近同时在看《邓小平时代》和基辛格的《论中国》。还是第一次看建国后的历史,因为之前极度不信任这段历史资料的真实性。这次是鹿极力推荐,又说该书在大陆禁售,于是才看。昨天在亚马逊上看到该书,很是诧异,估计被删剪过的。

《邓》很好。书中不仅讲述历史事件,还分析当事人的心理和处理方式的动机以及其中运用的技巧,俨然一部权谋著作。书还没有读完,突然有一种感觉,那个年代离现在很近(之前认为很遥远了),真的很近,才三十几年而已。那时候中国可以说是一贫如洗、百废待兴。且不提经济和科技的严重落后,仅仅是政治和文化问题,毛留下的烂摊子就足以让人灰心。然而,回到三十年后的今时此刻,实在让人惊叹感慨。97年邓小平去世的时候,电视上一直在播他的悼词,害我们没法正常看电视,爸说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我们现在的生活不会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其实是一个只有三十几年历史的年轻国家,对于现在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只要大方向正确、改革的思想一直存在。

《论中国》应该是阉割版,大跃进那几年基本只字未提,当然还有那个敏感时期。不过看基辛格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如何评价各位领导人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

把WordPress连同数据库一起迁移到了自己的vps上,前段时间合租的vps的IP地址换了,一直懒得修改,这次索性一次搞定。

古龙

来北京带了两本闲书,一本《曾国藩家书(三)》,一本《笑红尘》。《笑红尘》是陈舜仪整理的古龙散落于各处的文章集合。来北京时,在火车站等车的时候,翻了一半,此后再没看。人常说,古龙有三样东西,酒、朋友和女人。没有这三样东西就没有古龙,古龙没有这三样东西也不再是古龙。高中时候读了一堆古龙的武侠,不读金庸,上大学后,按倪匡给金庸小说的排名读了前面一半,而古龙的,只重读了一次《多情剑客无情剑》。

小李飞刀的结局让人印象很深刻,金庸小说从来不会有这样的情节:

雨已住,荒草凄凄。

长亭外,小道旁,正有一双少年男女殷殷话别。

英挺的少男,多情的少女,他们显然是相爱的,他本该守在一起,享受青春的欢娱,为什么要轻言难离呢?

少男的身上负着剑,但无论多锋利的剑都斩不断多情儿女的离愁别绪,他眼睛红红的,仿佛也曾流过泪。

“送到这里就够了,你回去吧。”

少女垂着头,道:”你什么时候回来呢?”

少男道:”不知道,也许一两年,也许……”

少女的泪又流下,道:”你为什么要我等那么久?为什么一定要走?”少男的腰挺得更直,道:”我早就说过,我要找到那些人,将他们击败!”他凝注着远方,眼睛里发着光,接着道:”那些在兵器谱上列名的人,上官金虹,李寻欢,郭嵩阳,吕凤先我要让他们知道,我比他们更强,然后……”少女道:”然后怎么样?我们现在已经很快乐了,你将他们击败后,我们会更快乐吗?”少男道:”也许不会,可是我一定要去做。”

少女道:”为什么?”

少男道:”因为我不能就象这样默默无闻的过一辈子,我一定要成名,要象上官金虹和李寻欢那么有名,而且我一定能做到!”他紧握拳,显得那么坚强,那么兴奋。

少女望着他,目光带着叙不尽的柔情密意,终于轻轻叹息了一声,柔声道:”我知道你一定能做到的,无论你要去多久,我都等着你。”他们心里充满了离别的痛苦,也充满了对未来幸福的憧憬。

然后孙小红吐槽,李寻欢说了一段话:

“人活着,就要有理想,有目的,就要不顾一切去奋斗,至于奋斗的结果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快乐?他们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嘴角带着微笑,眼中发着光,缓缓道:”有些人也许会认为那种人傻,但世上若没有这种人,这世界早就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

“不顾一切”,算是双关语吧。曾经真有过“不顾一切”,此后就真“不顾一切了”。好几次想翻出楚留香系列或陆小凤系列读一读,因为喜欢这两个人,也喜欢这两个人的朋友。记得本科,对技术正痴迷、对感情最悲观的时候,最想成为的人,不是“楚留香”,不是“李寻欢”,却是“胡铁花”。那时候想,如果可以遇到一个楚留香一样有极强个人魅力的人,我甘心做一个绿叶。

刚才翻了一下以前的记事,发现曾经写过一篇《配角》,时间是“2009年4月30日(星期四) 晚上10:59”:

最近重温了初中时候看过的《新楚留香传奇》,记不得是初几了,记忆里那是个假期,我病着,依着床头,歪着脑袋,望着大大的还不是纯平的显示器,显示器放的是城域网里的免费视频。妈看了一集,然后跟我说,这片里的男主角怎么都这么丑,我笑笑没说话,心想,男主角丑,可是女主角都很好看。现在虽然想不起当时的所思所感,但是可以清晰的记得很多时候心里都有一种刺痛的感觉——那时的我是那么多愁善感。这是唯一一部过了这多年仍然记忆犹新的电视剧了,我还能记得千山渡,记得玄冰宫,记得大沙漠,记得薛家庄,记得迷心大法……

但是这次看,虽然想不起当时的感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想法和原来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了,除了最喜欢的女主角仍然是最后出现的薛可人(她真名叫啥?)。现在不是小孩子了,不再憧憬美好的爱情,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与生活有关的方面,比如乐观,比如真诚,比如友情,比如原则。不过今天只想写过关于配角的事。

胡铁花快要死的时候跟楚留香说,老臭虫,你知道我为什么愿意跟你做朋友吗?楚留香望着他,胡铁花接着说,就是因为我知道,跟你做朋友,我的人生会很精彩。看到这,我的心里才第一次感到一阵酸痛。我想如果我是胡铁花,我也会和楚留香做好朋友,因为我也知道,和楚留香做朋友我的人生会很精彩,而能和这样的人一起感受世间的精彩,死又算得了什么呢,死岂非也是精彩的一部分呢。我只想做一个配角,做一片绿叶,做一个观众,同时也是积极的参与者。我向往被激情融化的感觉,我默默的在远方观望,又猛然间发现自己其实身在其中的喜悦与满足。

又写不下去了,心里莫名其妙的。

昨天看了一天楚留香,除了心里更加寂寞以外,没一点用处。今天打了一天Dota,一直再输。内核也停滞不前,觉得前期设计没有做好,加上急于求成,导致键盘驱动很难做。早上看前天才到的Liunx内核书籍,发觉我在写的这个内核真的只是一个完全平台相关的内核,即没有高明的进程调度,也没有真正的内存分配器,没有所谓文件系统。整个内核其实只是一个用汇编把Intel和IBM搞出的标准粘结起来组成的玩意。

重新看了一遍,像是看别人写的。那时候才第一次写内核?忘记了。三年多而已,自己就变成了别人,自己的人变成了别人的人。打算再给自己三年的时间,不荒废,不挣扎。

马太效应

在杭州的出租车里,Gef坐在前面,扭过头给我讲《新约·马太福音》里的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我那时候才知道马太效应是出自《马太福音》。最近隐隐觉得这个世界其实是由马太效应支配的,《道德经》里所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团队之美》里也提到过“做得越好的团队走得越快”,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上学时候马太效应可能不太明显,工作之后就要慢慢面对这个可怕的现象了。

有时候挺怀念刚去杭州时候那种状态,麻木不仁,脑袋里空空荡荡,做事反而认真不分心。就好像找到了心里那扇情绪的闸门,可以随时关闭打开。这两天上火,估计那种能力消失了。看书很难专心,不知道该读哪方面才好。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反而更没法专心看书。昨天WR说:“工作定下来的感觉不是轻松,反而感觉很失落呢。”今天跟栋仔聊天,他状态不错,还给我看了他最近的书单,打算熬夜看书,说“不看点书,晚上做噩梦”。我在想,这是不是又一个马太效应的开始呢。

另外,发现最近说话做事缺少目的性。

《卧虎藏龙》

买了几本读财报的书翻翻。《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刘顺仁著)第二章提到美国著名的商学院里,经常把《卧虎藏龙》当作企业伦理的个案讨论教材。原因是:

武功盖世、能飞檐走壁如履平地的大侠李慕白,在礼教观念的规范下,明明与女侠俞秀莲互相爱慕,表达爱意的最大尺度却仅止于握手而已。这里面有着十分强烈的自我克制精神。对企业的高级主管而言,再严密的法律规范总有被破解的时候,只有建立在正确价值观之上的自制行为,才是实践企业伦理的最好办法。

昨天项目完成一个小模块,于是又把《卧虎藏龙》看了一遍。电影以前看过,竟然完全没有印象,跟第一次看差不多,可能以前根本没看懂。Linus说他读书是“读后即忘”,我连看电影都是。

不论是小说电影里还是现实中,值得尊敬的人都是有自我克制能力、有操守的人,即便是放荡不羁的艺术家,也有他们恪守的一些原则,可能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也可能是自己主观认定的一些事情。社会,应该有一个积极的道德标准,否则必定趋于混乱;而个人,也一定要有一些自己坚信的东西,否则就会迷茫。这半年来,我一直在找那个“确定的状态”,甚至认为无知、自以为是、充满仇恨都比迷茫麻木要好得多。

现在这个社会,金钱俨然成为每个人唯一的追求,即便是有精神追求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努力拼搏,尽早财务自由,然后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财务自由之后的精神生活无非是旅游和享受物质生活。遗憾的是,我也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想改变,都没有勇气,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即便可以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却没有多少人能忍受父母亲人对自己的不理解和遗憾。

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里说:

天下滔滔,祸乱未已,吏治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日崇虚伪,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诚朴,道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届。

真希望这个社会也可以出现这“二三君子”——每次想到这,都想如果当年曾国藩造反了该多好。攻克南京之后,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都密信提议造反,湘军虎狼之师,江南财力雄厚,清军毫无战斗力,可说一切万事具备不欠东风。如果他造反了,中国就可以少走那一百年的弯路,可能顺理成章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儒家文化和现代文明可能也会恰到好处的结合,人口没这么多,胡同还在,熊猫都是野生的,诺尔奖得了一堆。

那会是怎样的景象。

……

最近写了一堆js代码,发现之前设计上存在很多问题,又没耐心重构,导致很多需求的改变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发现继续做这些事有浪费时间之嫌,想尽快结束。

疏疏落落

回家带了《曾国藩家书》第三册,读了不到五十页。从第二册后半部开始,曾国藩对兄弟的教育更多是集中在为人处世上。有时候读到一点什么,会心一笑,不是因为他话中的道理,而是发现“他原来也曾有过这些困扰”。

晚上读到《咸丰十年七月十五日与九弟国荃书》,有一段写到:

弟总认定是湖北之委员,以官、胡两帅为上司,诸事禀命而行,此外一概疏疏落落。希庵于此等处界限极清,人颇嫌其疏冷。然不轻进入,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处弟之位,行希之法,似尚妥叶。

这是说跟同事和上级的相处之道,到底合适不合适,也难想明白。因为性格原因,一直被这类事困扰着。清高一些,基本不受人喜欢,想做到疏疏落落,又因为缺少自信而不敢过于独立,如果有意示好,又显得过于普通,若强势,现阶段太嫩,也觉得不是必要。这是在团队里的一些困惑。

这两天网络上在传Fab的CEO的一篇博客,虎嗅网有翻译版。这篇博客里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话。不提那些跟创业相关的内容,就个人修养来说,作者说道:“As CEO, you set the tone, the style, the pace, the expectations. My tone is confident but humble, and challenging.(作为CEO,你来定调子,挑选风格,做事情的节奏,对事情的预期。我喜欢信心满满又很谦逊。)”我最关心的就是“信心满满”四个字。

百度三面的时候,面试官是位项目经理。他问我,你觉得一个leader应该有哪些素质,或者说怎样才能领导一群人把事情做成。这也是我前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事,就按我的理解聊了一会。核心其实就一点,一个leader,他只需要在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清楚的知道现在处于何种阶段,项目会如何发展,他的脑海里有一张清晰的图,知道每一步该如何进行,就够了。至于项目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都无所谓,最终是否成功也无关紧要,他只要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信心满满,在向坏的方向发展时,清楚某些环节是有问题的,有些问题是客观的无法改变的,要靠天命靠运气,尽力而为就是,但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

今天看到这句话,看到“信心满满”四个字,发觉我当时说了那么一通,其实就是这四个字而已——做一个leader,只要你能做到发自内心的信心满满、胸有成竹就够了。即便此时一些想法后来证明是错的,事情失败了,没关系,改就好了,只是不要一直处于对什么都不确定的状态。

不知道这样想是不是对,现在认为对,但做不到。这是在个人修养上的一些困惑。

……

最近看书看杂志看电视节目,到处都在说“梦想”、“理想”,为了实现梦想怎样怎样。《创业36条军规》第二条就是“梦想是唯一的创业理由”,小米校园招聘的宣传语也是“如果没有理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人们说“梦想”就像西方人说“民主”一样,听起来像是哄骗人。话说回来,想把事做好得有激情,没有“梦想”这种原动力,真的很难亢奋起来。是个问题。

坚持

晚上WL发来短信说投资的事情,能感受出来他的压力很大。事情常常不按预想的方式发展下去,是客观现实所迫,也是一些早已存在的隐患使然。事情发展到现在,只有坚持下去,不敢输也输不起,我答应一定尽力而为。不期望什么回报,是做事,也是做人。

回顾这半年多,记忆里很多场景还很清晰:第一次在机场见面;第一晚在三楼天台的聊天;买显示器;配置工作环境;第一次去江边散步;一起跑步;一起游西湖;一排排的啤酒罐;深夜的烧烤;金黄的大月亮;……直到现在出现困难,才意识到,其实我们原本是一支很好的团队。

这半年多,就创业也想了很多。有很多感触,只是不成系统。脑袋不转,不在此记录这些。

……

拿到了百度offer,同时还有其他几家。晚上美团的hr打来电话,说给offer了,在邮箱里。去实验室查收了一下,竟然比百度还要高。电话里却不好意思说已经打算去百度了。对美团的hr印象非常好,每次遇到性格非常好、温文尔雅的人,都有一种不想令对方失望的感觉,尤其是对欣赏自己对自己友好的人。我常常想,什么时候我才能拥有那种性格,那种亲和力。

经历过这段时间的面试,好像找到了一块块可以照见自己性格的镜子。每次面试都是一次对自我的审视,可以看到自己性格上的进步。庆幸自己不再像过去那样内向、阴沉、忧郁、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情绪里,虽然仍旧容易消极,但是从未甘心。可惜的是,晚上跟同学聊天,发现自认为的所有所谓进步,不过是大部分人的常态而已。

工作

晚上爸跟我聊了好一会QQ,问招聘的事,他不太懂,我就给他讲,讲了很多。我知道他就是担心,最后又问,能不能帮上我什么,我突然一阵心酸,说帮不上,不用他担心。

其实我也不太懂招聘的事,之前倒是面试过几个人,朋友要找人的时候也会把简历给我一份看看,但除了一次腾讯的电话面试之外,从来没被面试过。最近大家都在看算法题,说起来这方面倒是没多少优势可循。前几天师兄打电话来,聊了一会,说起为什么现在公司招聘一味的考奥数一类的算法题。他的解释是,你说项目,人家不信,再者如果你做项目用到的技术面试官不了解,就很难面。这个解释倒也合情合理,只是让人悬心,于是我也跟着看算法了。

又为项目写了两天代码,其实心里很苦闷,很想埋怨埋怨发发牢骚。回头想想,从年前Gef来西安初次见面,然后BL来西安,然后她们娘俩来西安玩,然后过年,再到项目正式开始做,中间飞来飞去跑东跑西,几件事情交织着,再加上分手,真有种血肉都被抽干的感觉。而坚持做这些,本身其实是无欲无求的,只是跟自己赌一次气,想有始有终,把该坚持的事情坚持下去而已。

……

最近才渐渐懂了:事情繁杂、心情烦闷的时候,考虑放弃就是失败;把自己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不发作,不埋怨,也不奢求同情和理解,一件件做下去。只有这样,事态才能好转。这是今年最大的感受,如果早点意识到,也不会现在这样。想起去年寒假从家属院搬回宿舍,虽然安安静静,但是对老师很没耐心,实在不该。这两天一直在想曾国藩的话,“百端拂逆之时,唯有逆来顺受之法。”不是说要逆来顺受,而是要忍耐,要坚持。方法“不外乎悔字诀,硬字诀而已。”做得实在不够。

《少有人走的路》里说,有些人一生都不会遇到大的心理问题,我搞不懂:承受巨大痛苦改正了自己心理上的问题,难道只是比那些天生不存在这些问题的人多走的弯路吗?

《资本之王》

同时还买了黑石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自传《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读完这本之后才知道,彼得森在黑石的成长史中扮演的角色只限于公司的创立和初期。凭借彼得森的知名度和人脉,黑石招揽来最初的几笔生意。公司站稳脚跟以后,黑石基本是斯蒂夫·施瓦兹曼一个人的舞台。

黑石在国内的知名度应该是从中投在黑石IPO的时候购买了10%的股份开始的,然后金融危机,大家嘲讽政府的投资。金融方面的书读过挺多,但始终不得法门,很多术语不懂或者理解不准确,也没有金融数学的思维,读这本相对专业的书有些吃力。应该跟非IT专业读《DOOM启示录》有些相似。

书中详细记录了彼得森和施瓦兹曼从雷曼出来创建黑石,到最后黑石上市,并挺过金融危机整个过程中的发展进程和投资案例。虽然不懂的地方非常多,但私募股权似乎没有那么神秘了。比较感概的一点是,虽然高盛、摩根这些投行在整本书给人一种稳重谨慎的感觉,但这些银行的投资风险更大,在金融危机中损失也更大。私募借贷杠杆低,一切都还在可预测可控制范围内。私募的赚钱方式初看起来非常急功近利和冷酷无情,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除去我以前理解的“PE是在公司上市前为资金不足的公司提供资金的公司”这一肤浅概念,PE还做收购,可以利用管理手段和金融手段将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

以前我总是好奇一件事,金融业说到底并不会自己创造价值,他们只是进行资本转移,要么从中赚取差价,要么赚取手续费,除此之外,他们不会创造一个螺丝钉,不会增加世界的财富。他们到底有多大的存在意义?还有一点,阴谋论总是说,很多事件其实都是资本家精心策划进行的,他们有研究机构研究当前和未来形势,以此做出判断,操纵世界。从这本书里,可以读出资本家弱势的一面,拿互联网泡沫为例,那些所谓的银行家们根本没有能力预测科技的发展,当网景雅虎崛起的时候,他们竟然还没反应过来,他们跟在硅谷VC的屁股后面,犹犹豫豫,心怀恐惧,还在怀疑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创造的资本的真实性。按我的理解,说到底,金融业只是实体经济的附庸,是切实在创造价值的公司们的工具而已。

……

说起钱,刚才读曾国藩家书,读到《咸丰元年十二月廿二日与诸弟书》,曾国藩写到“今年腊底颇窘,须借一百金乃可过年,不然,恐被留住也。”此时曾国藩已经42岁了,虽然有房有(马?)车,但是生活费经常不够用,撇去他当大官这一事不提,这种处境也算是给吾等穷人一丝丝安慰了,何况当时太平军造反,曾氏想辞官回家。共勉之。

七夕

果然不出所料,一回到西安,躺在自己的床上,过去的事就像永远不会停止的陀螺一样在脑子里转。无论怎样困、头怎样疼,都无法入睡。

……

想写点什么,又担心无意中又伤害到谁,分手几个月,胆子变得小得多,话不敢乱讲,脾气不敢发,一切倒也相安无事,可能就此改变也未可知。重新打算写点什么,本意是想找回过去写记事的感觉。翻看旧的记事,前些年每年大概有两百到三百篇,而最近一年多,只有几十篇,其中大都真的是记事,一二十字而已。

今年买书快过千了,无奈时间不够,只读了一部分,有些只是翻过没仔细读。曾国藩说,读书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我以前经常三四本一起读,以后得改。上个月在亚马逊花了三十九块大洋买了一套原价近两百的《曾国藩家书》。一套共四册,去杭州我以为读书时间不够,只带了第一册,没想到只一个星期就读完了。第一册家书里,曾国藩几位弟弟都还年轻,团练还没办,他本人还刚刚升到二品官,一切教训无外乎是学习和读书,即便这样也收获很多。钱穆曾跟李敖说,书要一遍遍读,治学要求通。曾氏的书,应该是值得一遍一遍读的。用冯唐的话说:

读《曾文正公嘉言钞》,和《论语》比较,同样零乱无体系,但是丰富很多,一切在现世做正经事儿遇到的心灵困扰都有指导,可以当事儿逼《圣经》常翻。于是欢喜。

以后读书写心得,深思、慎言、克己修身。找个目标,不荒废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