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记得不太大的时候就听说冯友兰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哲学家,那时候对哲学连起码的感性认识都还没有。要说对哲学渐渐有印象,最初还是大学时候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当时还细细做了笔记。此后是庞思奋的《哲学之树》等,基本都是综述类的书。以前以为中国并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直到后来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和《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才知道,原来中国的哲学之树也是这样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那段时间,每次想到王守仁的话都觉得热血沸腾,也的确知行合一实践了一段时间,只可惜好景不长啊。

“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不能动。”

《中国哲学简史》这书是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由英文翻译过来的,但是读起来非常顺畅。该书从先秦哲学一直讲到近代西方哲学侵入,书本身不是简单的人名书名陈列,而是仿佛一座宏大的教堂,将中国哲学的全貌画于其中,让每个人都对整体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可能由于这本书最初是为老外写的吧,内容非常容易理解,按照哲学的发展过程,一步一步娓娓道来,评论鞭辟入里。最初还想记些笔记,后来发现,如果记,那需要记得的东西就太多了。有时间重读吧。

书中有一些内容印象非常深刻,也是这几年读历史的时候有感觉,但是没法表达的一些东西。比如书中解释为什么中国没有宗教,而只有哲学,冯友兰先生的解释是,哲学是高于宗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宗教是哲学加上迷信和仪式等,人可以没有宗教,但不能没有哲学。这其实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我们并没有活得野蛮。

纵观本书,可以感受到,中国的哲学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出意外的主要集中在儒家和道家上。儒家讲究入世的哲学,道家讲究出世的哲学,道家的宗教分支影响很小,佛教的影响其实也不算大,但佛学影响很大。佛学和道家的结合,产生了禅宗,也实际就是现在我们每个人所感受到的佛教意味,也是影视作品、武侠小说中最常出现的佛家的样子。尤其禅宗讲究“顿悟”,让人想起《昆仑》中那个痴傻的花生。

读禅宗那一部分的时候,印象很深刻,这一年来,自己的心态和佛家所追求的心态很相似,心无挂碍,对任何事情都“无滞着”。很多时候,即便遇到事情,需要讲些什么的时候,也不会开口,开口与否有什么关系呢,这倒很像禅宗的第一义“静默”,什么也不言语。这其中有很多哲学意味的道理,但我很难理解这个哲学的意义在哪里。禅宗和道家都提倡“无为”,这里不是讲汉初“无为而治”那种政治上的理念,而仅仅就哲学层面讲,“无为”就是“无心”,做事不求任何结果,既不求好的结果也要避免坏的结果,“毋宁说它的目的,在于做事而不引起任何结果”。认为“以无心做事,就是自然的做事,自然的生活”,这在现代生活中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即便有操作性,这玩意有什么用呢。读完这书我对佛学就更加困惑了:既然有知识的高僧都明白佛祖只是肉身凡人,佛是精神上的而非宗教上的,那么修行成佛是为了什么?冯友兰先生说,儒家修身是为了成为圣人,或者最高境界“内圣外王”,可以做政治家,施展政治抱负,但是佛家呢,修行的目的竟然是涅磐!“涅磐”是什么,它是说,人有欲念,就会有痛苦,就逃离不了生死轮回,万劫不覆,涅磐,就是超越生死轮回。修行的目的难道就是看破一切、麻木不仁?我是实在无法理解,若能相通这一点,我估计也可以顿悟成佛了。

新道家和新儒家都是很有趣的主题,涉及到很多大人物,尤其加上清代的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让这段发展历程一下子生动起来。冯友兰先生对理学和心学的分析也很值得品味。在读程朱理学部分的时候,正巧也在读一些Haskell相关的论文,又回想起《西方哲学史》中描述的那些奇怪的宇宙发生论,突然意识到,其实这些东西并非因为缺乏精确的科学依据而毫无用处。这些假想其实是一个模型,我们可以在这个模型上验证我们所理解的现象。若是这些现象在这个模型上可以得到解释,并能自圆其说,那就说明这个模型是合理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演出一些未知的东西,这就是理学,也是目前很多研究领域所采用的方法。中国人认为宇宙由阴阳组成,并用阴阳来解释所有现象,我们解释得通,也就说明宇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有阴阳构成。即便将来某种科学理论可以完美的解释宇宙,我们也可以断定,那些公式的推演过程中,必定有会在某些条件下会以阴阳作为表象为我们所辨识。

名家和法家篇幅也比较多。名家更接近西方的逻辑主义,即冯友兰先生所谓“正的方法”,逻辑学很有趣,跟编程语言也关系紧密,但名家本身不是太有趣。法家更像是那个社会背景下的独特产物,但他们的思想我很赞同,韩非认为“势”,“法”,“术”是治国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三个词很像雕爷提起的曾鸣教授的经商之道“取势、明道、优术”。法家的治国之术非常简单明了,领导只要懂得赏罚就可以了,他只要将特定的职务授予一定的人,然后观察事情做得如何就可以了。他不需要也不应该操心下属用什么方法完成,只要他能完成就行。完成的好,就奖赏,完成的不好,就惩罚。多么简单易学的道理,所以在一个官僚机构,越大的领导越好当。换句话说,懂了这个道理,什么人都可以当大领导,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构建于裙带关系之上的社会,还可以照常运转。

这几个月读书效率比较低,很多书看不进去,心情也很糟糕,最近又翻出三岛由纪夫的书来读,希望能找到一些安慰。在重读《假面的告白》,打算读完后重读《挪威的森林》,然后重读保罗·奥斯特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保罗·奥斯特,这三位是这些年来最喜爱的小说家了,每当心情差的时候,只有他们的书能看得进去。这三位好像一点交集也没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