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与几本书

快两个月了,大脑一直在放空。这应该是自上大学以来首次,尤其是工作后。突然慢下来,慢得让人不安。

不过也并非完全什么都没想,只是近期不如此前总是反复思索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思维可以被抢占了。所谓放空,用计算机的语言来说,就是大脑被idle线程抢占了,说抢占是因为实在仍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这当然不是正常机制,但人也当然不是机器。

除了什么都不思考,发呆数小时,有时也会想一些琐事,坚持运动,认真吃饭,同时也在持续阅读。

最近读了几本书——似乎依然有心理障碍,无法深入品评,简单记录备忘一下。

重读了《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一个隐形人的画像”部分,发现作者父亲的性格和自己很相似,但是读大学时我并非目前这个德行,所以当时为何喜欢这书,百思不得其解。第二部分仍然故弄玄虚,没有读完。另外此次重读不觉得翻译的好了。

重读《金阁寺》。也不知为何,没有读完,书仍放在书桌上。搞了一套三岛由纪夫全集,以后慢慢读。说来奇怪,我发现比起三岛,我对译者唐月梅的兴趣更大。

读了《李健熙传》,发现一个现象,第二代通常是奠定宏伟基业的人,比如摩根,比如万豪的比尔·马里奥特,比如李世民,比如邓小平,比如优衣库柳井正。第一代创始人通常不具备第二代的视野和大局观,第二代在成长过程中,躲在后面看到了所有细节和问题,看到了一个个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在安全的环境和平静的心态下,潜移默化,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让人羡慕。

读了《索罗斯传》,最近又在读《原则》,对比索罗斯和达里奥,可以明显感受到两个获得相似成就的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思维模式,非常有趣。索罗斯是一个糊涂的哲学家,他对金融运作原理有极为出色且有效的直觉,这直觉深藏于他的大脑中,但他无法准确说出这直觉背后的机理,尽管他在努力。而达里奥是一个科学家,他的直觉有着完整的方法论支撑,并且可以系统化的讲解给其他人。我有一种感觉:索罗斯不太可能培养出来一个接班人,除非遇到一个同样的天才,但那不是培养出来的,反之达里奥可以将一个聪明人培养成接班人。最近觉得金融投资蛮有趣,投资这种“玄学”其实同样需要经验和思辨,而思辨本身乐趣无穷——经过痛苦思考,形成深度直觉。

读了《林肯传》和《活下去的理由》,读这两本原因是最近在试图理解抑郁症。林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老头,终其一生与快乐无缘。《活》是一本不错的书,许多另类视角和精彩洞见,也有许多在其他书籍中很难看到的引用。我从没想过抑郁症竟是这么普遍的一种疾病,最近常常感到,大脑真是一种极端复杂的化学装置,需要各种原料来维持平衡,想要在一生当中都正常运转太难了。

读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有天晚上歪在东方广场太平洋咖啡喝了一杯新款,想不到回来后睡意全无,坐在餐桌旁读了个通宵。好多年前站在老祖书屋读过半本,那时候心不在焉,这次很认真,书很有意思。33岁那年,村上开始跑步,一直跑到今天。发现自己脑子里记了许多年龄。如村上29岁开始写小说,37岁时写了《挪威的森林》,金庸33岁开始写武侠,耶稣33岁时被定上十字架,印象里楚留香出场也是33岁,三岛由纪夫45岁刨腹,古龙46岁喝酒喝死了,等等等等。

另外在读茨威格的《巴尔扎克传》,读了很久。想了解巴尔扎克是因为古龙,想知道对古龙影响很大的这个名字很熟悉作品却不熟悉的巨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总结来说,巴尔扎克是一个出身卑微、精力充沛、矮胖粗鄙、阅女无数、一生喝了五万杯高浓度咖啡、渴望攀龙附凤俗不可耐又实实在在充满天才的工作狂。

最近买了许多传记类图书,够读一个季度了。计划将在读的两本读完后,了解一下古典音乐和古典音乐史,增加除后摇外另一种大脑放空时可听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