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这事

最近一直在想,什么是属于我的可以从事一生的事情,或者什么事情“I do it because I must”。

若把生活比作操作系统,理想是Kernel,而现实是User-Space,作为我所实现的这个低效劣质的操作系统,它将大量时间用在了上下文切换上。随之而来的结果是,看似忙忙碌碌,却没有做任何有效的工作。

另外一个与之相似的类比是“产品”和“技术”,随着工作时间的加上,对周围人和事的理解也跟过去有所不同。十一看杨澜主持的“正青春”,贾樟柯导演的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将人生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型人生”,一类是“创造型人生”,我认为很准确很透彻。环顾周围,每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一目了然。我们可以借用这两个概念来理解不同人对“技术”的不同态度(只考虑IT从业者)。对于“消费型”的人,更多的是认为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且不是单一手段;对于“创造型”的人来说,可能技术本身就是目的,技术在他们心中更接近“科学”与“本质”。就如同人们对待数学的态度一样。我相信大部分人是消费型,包括很多自我划分为创造型的人。

最近对技术方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计算机行业发展到现在,俨然成了一座森林,很容易迷失其中。沿着林中的河流走,却发现这里既有几条主流,也有许许多多的支流,没有人知道尽头是什么在哪里。选择一个可以持续保持兴趣和热情和方向不容易,所以最近广泛涉猎了一些领域,从高层到底层。目前对底层的兴趣更大一些,喜欢那种纯粹精炼的感觉,研究了一下OSv的代码,从github上可以看到所有的提交记录,研究代码的过程中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过程,另外还有lguest的代码,基本通读一遍。只是工作内容不是这些,难免都有分心。很想像Jserv他们一样,成立一下小型实验室,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少了浮躁的纷争。于是开始认真考虑一些事情。

前些天在内网搜索虚拟化相关的内容,一直找到外网上的一篇文章,那里几个大厂的内核组的人在一起聊工作,说其实内核相关的大头工作还是技术支持和参数调优,提交patch的机会很少。一阵心灰意懒。

好像什么事都经不住一句“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