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之王》

同时还买了黑石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自传《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读完这本之后才知道,彼得森在黑石的成长史中扮演的角色只限于公司的创立和初期。凭借彼得森的知名度和人脉,黑石招揽来最初的几笔生意。公司站稳脚跟以后,黑石基本是斯蒂夫·施瓦兹曼一个人的舞台。

黑石在国内的知名度应该是从中投在黑石IPO的时候购买了10%的股份开始的,然后金融危机,大家嘲讽政府的投资。金融方面的书读过挺多,但始终不得法门,很多术语不懂或者理解不准确,也没有金融数学的思维,读这本相对专业的书有些吃力。应该跟非IT专业读《DOOM启示录》有些相似。

书中详细记录了彼得森和施瓦兹曼从雷曼出来创建黑石,到最后黑石上市,并挺过金融危机整个过程中的发展进程和投资案例。虽然不懂的地方非常多,但私募股权似乎没有那么神秘了。比较感概的一点是,虽然高盛、摩根这些投行在整本书给人一种稳重谨慎的感觉,但这些银行的投资风险更大,在金融危机中损失也更大。私募借贷杠杆低,一切都还在可预测可控制范围内。私募的赚钱方式初看起来非常急功近利和冷酷无情,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除去我以前理解的“PE是在公司上市前为资金不足的公司提供资金的公司”这一肤浅概念,PE还做收购,可以利用管理手段和金融手段将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

以前我总是好奇一件事,金融业说到底并不会自己创造价值,他们只是进行资本转移,要么从中赚取差价,要么赚取手续费,除此之外,他们不会创造一个螺丝钉,不会增加世界的财富。他们到底有多大的存在意义?还有一点,阴谋论总是说,很多事件其实都是资本家精心策划进行的,他们有研究机构研究当前和未来形势,以此做出判断,操纵世界。从这本书里,可以读出资本家弱势的一面,拿互联网泡沫为例,那些所谓的银行家们根本没有能力预测科技的发展,当网景雅虎崛起的时候,他们竟然还没反应过来,他们跟在硅谷VC的屁股后面,犹犹豫豫,心怀恐惧,还在怀疑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创造的资本的真实性。按我的理解,说到底,金融业只是实体经济的附庸,是切实在创造价值的公司们的工具而已。

……

说起钱,刚才读曾国藩家书,读到《咸丰元年十二月廿二日与诸弟书》,曾国藩写到“今年腊底颇窘,须借一百金乃可过年,不然,恐被留住也。”此时曾国藩已经42岁了,虽然有房有(马?)车,但是生活费经常不够用,撇去他当大官这一事不提,这种处境也算是给吾等穷人一丝丝安慰了,何况当时太平军造反,曾氏想辞官回家。共勉之。

七夕

果然不出所料,一回到西安,躺在自己的床上,过去的事就像永远不会停止的陀螺一样在脑子里转。无论怎样困、头怎样疼,都无法入睡。

……

想写点什么,又担心无意中又伤害到谁,分手几个月,胆子变得小得多,话不敢乱讲,脾气不敢发,一切倒也相安无事,可能就此改变也未可知。重新打算写点什么,本意是想找回过去写记事的感觉。翻看旧的记事,前些年每年大概有两百到三百篇,而最近一年多,只有几十篇,其中大都真的是记事,一二十字而已。

今年买书快过千了,无奈时间不够,只读了一部分,有些只是翻过没仔细读。曾国藩说,读书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我以前经常三四本一起读,以后得改。上个月在亚马逊花了三十九块大洋买了一套原价近两百的《曾国藩家书》。一套共四册,去杭州我以为读书时间不够,只带了第一册,没想到只一个星期就读完了。第一册家书里,曾国藩几位弟弟都还年轻,团练还没办,他本人还刚刚升到二品官,一切教训无外乎是学习和读书,即便这样也收获很多。钱穆曾跟李敖说,书要一遍遍读,治学要求通。曾氏的书,应该是值得一遍一遍读的。用冯唐的话说:

读《曾文正公嘉言钞》,和《论语》比较,同样零乱无体系,但是丰富很多,一切在现世做正经事儿遇到的心灵困扰都有指导,可以当事儿逼《圣经》常翻。于是欢喜。

以后读书写心得,深思、慎言、克己修身。找个目标,不荒废了自己。